独家视频 | 芦山•我们这三年之三:伤愈的土地长出新希望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19
四川台 王兆 志鹏 孟琳 王伟
三年来,芦山地震灾区坚持重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,助力灾区经济复苏和群众就业增收。这不仅仅是亲眼可见的一座座园区拔地而起,更隐含着一个个逆转地震伤痛,不断奋进,拥抱未来的动人故事。
三年前的4月20号,突如其来的芦山强烈地震给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。走过三年,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,一幅幅美丽新家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芦山县龙门乡曾经是地震的震中区域,在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中,龙门乡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,到明年4月,这里的200多亩猕猴桃就将挂果。
为了明年的好收成,张支秋大姐和乡亲们正忙着猕猴桃树的夏季管理,虽说和地震前一样,和土地打交道仍然是张大姐生活的主要内容,但变化却已经发生。地震之后的龙门乡,没有简单恢复之前的种植习惯,而是引进了专业公司,通过土地流转,建起了农业园和合作社,发展果蔬种植。张大姐把自家的两亩多土地流转了出去 ,不用操心,每年就可以收到近3000块钱的租金,除此之外,在园里干活每天还可以挣到70块钱的工资。
杨玉君是张大姐的丈夫,和老婆比起来,杨大哥侍弄土地的本领就大多了,园区也知人善用,以每月3000块钱的固定工资聘大哥当起了生产小队长,再过几天,农业园里一直筹划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就要建成开园了,杨大哥说他现在是忙并快乐着。
“山好、水好、风光好,到时候到我们这里的游客就很多,老百姓挣钱的门路就很多了。”杨大哥说。
正是看到了挣钱的门路,今年3月,杨大哥在成都当了7年厨师的儿子杨阳回到了家乡,在村里开起了小餐馆,不到半年,小杨老板就挣到了2万多块钱。看到家里的变化,杨玉君总是感叹: “一家人开开心心都在一起了,村上的产业搞起来了,给我们铺上了一条致富的路。”
走上这条致富路的,不仅是杨大哥一家,还有整个农业园带动的周边300多户村民。围绕灾后重建农业强底座的产业定位,三年来,灾区调整农业结构,变以往的传统农业为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组织化的茶叶、果蔬、药材等现代效益农业,农旅结合的新路也越走越宽。
三年来,灾区以生态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,变灾区为景区、变田园为公园、变民房为客房,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,旅游招商引资签约额超过500亿元,2015年,旅游收入达152亿元, 比震前增加了91% ;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5元,比震前增加了38.5%。
看四川、知天下,就在@四川新闻sctvnews,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吧